弘毅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文化 >> 正文

在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中寻找青年答案

发布日期:2023-12-22 作者:王程郅 点击:[]

  “芯片领域的争夺战日益激烈,战场在芯片,战火在人才。作为国家紧缺人才,我们每一个光电学子身上都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第二十期高校共青团改革沙龙上,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23级博士生石雨桐分享了自己所在的中国“芯”社会实践队的故事。

  今年暑假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团委组织“科技强国青年观察团”,走访在关键核心领域中青年贡献度高的重点单位和企业,发现一批在攻破“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领域中青年贡献度高的项目、行业认可度高的青年和影响力大的故事,探索归纳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规律性问题,彰显科技范儿、报国志、青年味。

  70余个观察团、140余支实践分队、1100余名师生奔赴大科学平台、产学研一线,一场关于“科技强国青年何为”的青春寻找和心路分享就此拉开序幕。

  见证大国重器背后的青年力量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倒计时的结束,巨大的轰鸣声响起,航天航空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佳豫所在的航空航天分团成员们亲眼见证着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点火升空。他们先后走访调研了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企业。

  当一直存在于图片、文字、视频里的大国重器终于展现在成员们眼前时,现场很安静。实践结束后,有同学在日志里写下:“当你亲眼看到它们的流线轮廓、棱角花纹时,心里的震撼与感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一刻我们都恨不得让眼睛成为镜头,将这一幕永远刻在脑海里。”

  “从最初的数年一枚到现在的一年数十、上百枚,我们已经形成了成熟完备的火箭设计、生产、发射体系。”听着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青年校友的介绍,出生于秦岭山脚、从小听着战机呼啸声长大的李佳豫感觉自己“头一次离空天报国的梦想这么近”。

  每天步行到约50米深的机坑里工作、早上戴的KN95口罩不到中午就会变得全黑……这是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某项目副主任工艺师赵爽的工作日常。

  在四川德阳,听着赵爽的讲述,能源学院寻访分团成员们深受感动。“当看到厚厚一摞有着自己签名的工程验收单时,我的心里只有满满的自豪。”赵爽微笑着说,“大国重器建设者名单里也有了我的名字。”

  船舶与海洋分团成员分别前往辽宁葫芦岛的渤海造船厂、江苏无锡的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二研究所开展实践,近距离感受“蛟龙”号、“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

  “报告黄群学长,我是张静怡,我在海航器D类的答辩现场展示‘天鲸’号的无尽风采。”两年前,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卓越工程师2001班张静怡曾在2021年“黄群班”争创活动现场进行汇报展示,这天,她终于站到了大国重器面前。

  2018年8月20日,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生前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七六〇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的黄群,因在台风中抢救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黄群班”自2018年设立以来,每年会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评选授旗。该校用黄群的名字命名班级,以激励青年学子向英模学习。

  “在华科,‘黄群班’是英雄班级的代名词,是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代名词,更是不忘初心、科技强国的代名词。”张静怡说,“‘黄群班’象征着一群人、一代代人都立志向黄群师兄学习,继承和弘扬黄群精神,努力为国家重大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希望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引导同学们主动深入了解航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空天报国的理想信念。同时了解我们行业发展的不足之处,有目的地提前规划个人未来从业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志向远大、脚踏实地。”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建涛说。

  大桥挺立、高铁奔驰、蛟龙入海、神舟飞天,队员们行走其间,寻访着大国重器背后的青年身影。祖国大地上,座座科技创新丰碑就是最好的强国课堂。

  培养新时代的红色工程师

  “我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是“龙芯之母”、科学家黄令仪生前发自内心的呐喊。她以八旬高龄带队研制出“龙芯3号”,不仅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让歼-20战斗机、北斗卫星都装上了中国芯,让复兴号高铁实现百分百国产化,至今每年还能为国家省下两万亿元的芯片支出。

  在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集成电路分团采访了曾亲眼见证黄令仪晚年依旧坚持工作的企业代表王珏。

  王珏介绍:“全体龙芯人牢牢把握自主这条生命线,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安全可靠的处理器,打造强健的‘中国芯’。”

  “凭什么外国人能搞的我们中国人就搞不了?”集成电路学院2020级张赵恒峰在本科学习中就立志未来从事半导体制造相关方向,实践结束后,他的内心更增添了一份荣辱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较晚,属于先天发育不足,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此时的落后也并不意味永远的落后。“山再高,爬下去,定能登峰;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一个个“卡脖子”、打破“卡脖子”的故事成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钟胜课堂上的生动案例。

  “一般讲到具体‘卡脖子’的地方同学们都会产生共鸣。”钟胜说,“在了解到那么多‘卡脖子’的地方正在一个个被攻破的时候,同学们的表情才会‘由阴转晴’、豁然开朗。”

  在钟胜看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就目前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广泛需求,引导同学们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并根据所学专业找准定位、投身产业。“在课堂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是我们的义务。”

  自1952年建校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就被定位为“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华科大校歌中有一句歌词‘柱长天以大木,开莽原以上庠’。”华中科技大学“顶天立地、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由来已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介绍,“顶天”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心怀“国之大者”;“立地”就是扎根中国大地,为服务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行走的特殊思政课

  “晚上饿了,拿几块饼干、一杯开水,就当作晚餐,对待工作却是一丝不苟……”材料科学与工程分团来到四川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分团实践队队长、材料学院付培池带领同学们采访了邓稼先最后一任警卫员游泽华。

  “从游老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真切地看到了邓稼先日夜紧张工作、对科研事业充满热情的模样。”付培池说。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意是奋进。结束实践后,观察团成员成立“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带着一手的素材、鲜活的故事、滚烫的科学家精神,奔赴四省六市开展了20余场宣讲,将精神宣讲与科普讲座相结合,让“两弹一星”科学家故事进社区、进学校。

  当看到小朋友们听完宣讲茅塞顿开的样子,付培池感觉自己的辛劳顷刻间消失了。他说,如果这次宣讲能在他们心中埋下启蒙的种子,在今后长出强国复兴的参天大树,“那就是我参加暑期实践、参加志愿宣讲最大的收获”。

  生命科学与技术分团走进广东“生命科技走廊”,聚焦生物医药科技行业发展需求以及前沿核心技术攻关,引导学生到国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发展。在实践中走访优秀校友,搭建合作平台,签约实习基地,拓宽就业渠道。

  “观察团在走访过程中,签约了17家实习实践基地。我们为企业推荐方向对口的生命科技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实习岗位,形成了良好的校企互动。”带队老师彭一鸣介绍,“我们在有意识地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科技强国一线。”

  “对学生的思政引领,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还应该在实践中。”在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湖北省委讲师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闫帅看来,这样的实践可以看作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历了思想的启迪与升华,对国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梦想。“既要有课本上的千言万语,还要有实践中的挥汗如雨。”这名85后教师常常这样分享。

  唐艺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2月22日 01 版

责任编辑:邓婷婷


上一条: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三个特征
下一条:强化理论武装 深学细悟笃行

关闭

中国 · 许昌 · 许昌学院弘毅书院       电话:0374-2983125
地址:许昌市八一路88号许昌学院  邮箱:hysy@xcu.edu.cn